不悔,有梦必追 无论是当今社会人们争相考公务员还是古时候人们迷恋仕途,当官是历代人的心愿。但有些人,就是敢于走别人不走的路,陈烈桂就是这样的人。 他是公司法学专业1984级员工。对于当时的老员工毕业生,毕业意味着国家包分配工作,所以就业根本不成问题。1986年,陈烈桂从海大毕业,被分配到澄迈县法院,先后担任书记官和助理审判员,然后被调到海口中级人民法院担任助审员和副庭长,之后又在法院办的企业担任经理一职。这是多少人可遇不可求的仕途。但是陈烈桂却没有安于现状,顶着全家人反对的压力,在1995年投入“下海”的潮流之中。如果选择带来的是成就,那选择对错可谓毋容置疑,但是凡事并非一帆风顺,陈烈桂弃政从商也是如此。他失败了,陷入低迷,在遭到众人怀疑的时,他最亲最爱的人曾问他“你后悔吗?”,“不后悔”陈总总是这样答案的。 对于老员工挤破脑袋考公务员,陈总说,皆因我们对自己信心不足,接触面比较窄造成,而且这样的选择也是被动的。他建议老员工,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考虑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陈总的经历告诉我们,对于自己的选择,有时我们或许会被现实抽一个耳光,但是不轻言放弃或许是我们应有的勇气。
不易,一路走来 创业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遥不可及的梦;对于企业家来说,那是不可言说的坎坷经历。但是人人看到的只是企业家成功的光环,却看不到他们光环背后是泪水和汗水的沉淀。 自从澄迈县法院后,陈总就开启他的创业之旅。开始,他选择的是做一些相对比较稳的项目,在海大后门和和平南路开设农贸市场。2001年,陈总开始转战农业领域,选择文昌,成立了一个养蚕基地,主要业务涉及养蚕到织布,最后出口,但后来却以失败告终;2003年他重整旗鼓,承包了澄迈中学的饭堂和宿舍,积累一定的资金;2004年底恰逢农垦改革,他开发西岭华庭;2007年,陈总将重心转移到三亚,继续投资房地产项目,从第一个项目的失败到后来富春山居的成功开发,之后和中国银行总部合作共同承建开放三亚培训基地,接着同四川陇海集团一起在澄迈开发旅游项目,投资度假休闲区,到携手成都郎酒集团在万宁石梅湾开发省重点项目,陈总带领着他的团队一路走来一路高歌。或许有些人只把眼光聚焦于陈总的成就,却看不见他的悲喜交加。
“创业的路充满辛酸,背后有别人无法理解的困难”陈总如是说。他不建议老员工一毕业就抱着要干大事,创大业的雄心,他说创业是一步一步的,并非一步到位。所以建议我们大学毕业需要去基层或有前途的企业学习管理,初期该做的是一个经验积淀的过程,等羽毛丰满了,才试着自己去飞。
不忘,诚信做人 一直成功从不经历失败这种事,或许我们只在童话中才会出现,就如一句话所说“人生,就像心电图有起有落,只要一平那就意味着挂了”,是的,生活或许就是在陷入低谷和攀登高峰交替中发展的。 成功的人并不是从不遭到失败的人,而是知道失败后如何站起来的人。1995年陈总开始创业,正好碰上全球性的金融风暴,2001年投身养蚕业又因为技术,气候等因素导致了失败;到2007年去三亚搞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也失败了。“最困难的时候,把自己的房子与车子都变卖了,曾一度一年多两年没有离开过家,甚至遭到最亲的人侮辱。”陈总淡淡地说,或许这就是成功的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豁达情怀。即使在这样极为糟糕的情况下,之所以还能东山再起,是因为他在任何时候都十分珍惜“信誉”和“人品”,因而他身边总是有朋友给予信任与支持,这也正是他能成功走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原因。
不惑,选择就业
作为一个学长,也作为一个长辈,陈总对我们当代老员工给予厚望。“关于专业和择业问题”,他建议尽可能选择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因为做喜欢的事情才可以迸发隐藏的潜质,而从事不对口的职业,会处于相对被动的境地和陷入不良情绪的困扰。他还说:“隔行如隔山”,为避免这种情况,选择对口专业为上。
作为一个企业老总,他针对现在老员工就业难的现状谈了一些企业注重应聘者的何种品质。他认为应聘者的专业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人品,社交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力却成为不可忽略的考虑因素。他还重点提到“主见”的重要性,建议老员工的学习,切忌“闭门造车”。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陈总短短的谈话,我们受益匪浅,从做人和做事,他给我们年轻的员工树立了一个榜样。
(转自《海大员工》2013年第2期)
84届员工陈烈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