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际法专家谈南海仲裁案结果:法律沦落成政治工具
    2016年07月24日 20:11

原标题:德国际法专家谈南海仲裁案结果:法律沦落成政治工具 针对日前出炉的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波恩大学国际法学教授塔尔蒙(StefanTalmon)13日向德国之声表示,判决无助于解决南海冲突,而国际法本身也将因该案中期性受损,“法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沦落成政治工具”。

“我本想裁决会是不偏不倚的。”塔尔蒙表示,这是一个“法庭”(指特别仲裁庭)首次在这个问题上表态,“首次对非常重要的海洋权协约里的一个重要条款进行解释”。最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仲裁法院居然认为“在南中国海的南部不存在一座岛屿”。

他指出,通常的情况是,司法领域会有若干个经得起推敲的见解,他本人便对非常严格地解释“岛屿”概念持批评立场。 针对此次粉墨登场的所谓最终裁决,塔尔蒙强调这并不是南海问题的最终解释,“国际法不使用这样的逻辑。” 他解释,所谓“特别仲裁庭”是专门为这个案子设立的,今后也完全可以继续设立其它法庭,而且前者的判决对后者不具约束力,可能导致另一个法庭在类似问题上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为岛屿概念赋予更广的含义。 “前后裁决具有平等的地位。”塔尔蒙强调,即使关于南海问题的下一个判决与此次的所谓最终裁决相矛盾,它们也是平等的。他指出,国际法不同于国内法律,国内法有中高级之分,便于厘清判决等级,国际法里没有联邦法院或者联邦宪法法院,“最终形成一场博弈,看最后谁的意见得以占上风”。 塔尔蒙对“仲裁裁决”的地位表示了质疑。他指出,国际法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其不具备执法机制,最终仲裁结果只能是各方作为接下来政治博弈的论据,“这样,法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沦落成政治工具,而这支剑究竟有多锋利,取决于判决的水准,以及判决在法学界和国际社会认可的程度”。 塔尔蒙认为,单方面发起所谓仲裁实际上削弱了国际法的地位。 他指出,首先一个国家(即中国)从一开始就质疑法院的管辖权;其次,作为中立观察者,人们的印象是,法律以及仲裁法庭被菲律宾弄成一场政治官司。 “联系到仲裁判决之后得不到贯彻,国际法将承受中期性较大打击,而在我看来仲裁法庭根本没有探讨最关键的问题,更为这一打击增添力度。”他说,“整个仲裁程序也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塔尔蒙还认为,仲裁庭裁决完全无助于周边国家解决争端:“这一裁决对于解决冲突至少中期性是于事无补。中国从一开始就拒绝了仲裁,在国内这一点无法改变。如果菲律宾只认准仲裁判决,将会引发中国的回应,而中国是不接受仲裁的。” “不能忘记的是,仲裁判决对岛屿过窄的定义有着超出南海区域的普遍影响力。”他警告称,如果此次仲裁的这一观点得到伸张,受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等因岛屿而获得海洋区域主权的国家,都将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