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海洋国际合作助力开放共赢
    2017年06月03日 15:28

5月的最后一周,对于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管理和科研人员来说,注定是一个异常忙碌的日子。 这几天,两场重要的极地领域国际会议,接连在中国举办。5月23日,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5月25日,第五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在大连召开。 南极与北极,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跨越了万里之遥的距离,与亿年冰封的遥远大陆和海洋不期而遇,奏响了一曲包容互鉴,与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崭新乐章。 自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来,作为我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认真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努力推动海洋与极地领域国际合作开展,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深度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合作扎实推进 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13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代表在北京共商互通大计,共谋“海上丝路”未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海洋领域合作的长久开展,关键在人。 印度尼西亚籍职工索菲正是其中的一位。2014年,就职于印尼海洋与渔业部的索菲通过申请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来到厦门大学攻读物理海洋和气候监测博士学位。 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由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共同出资建立,主要用于资助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优秀员工、青年学者来华攻读涉海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5年来,该奖学金已招收职工89名,其中八成以上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高水平的海洋科学研究、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让初来中国的索菲兴奋不已。3年来,在两位中国导师的指导下,她参加了大量的海洋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如今,索菲自诩为“半个中国人”,习惯了喝茶不加糖、用筷子吃米饭,还迷上了太极和中国功夫电影。 一年后,索菲将毕业回国,继续从事海洋领域科学研究。“等我回到印尼后,我愿意成为沟通中国与印尼海洋领域合作的‘桥梁’。”索菲说。 支持源自互惠,合作成就共赢。索菲的故事只是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海洋领域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并深度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努力创新,扎实推进。如今,海洋合作成为各方高层共识,机制化的合作平台和机构逐步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合作项目逐步实施,蓝色经济发展的合作新局面逐渐呈现,海上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正逐步开拓。 在亚洲,中国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柬埔寨、印度、韩国等签署了双边海洋领域合作文件,建立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论坛等双边、多边合作平台。在非洲及小岛屿国家,中国与南非、桑给巴尔、瓦努阿图等签署了双边海洋领域合作文件,向牙买加援建了首个联合海洋环境监测站。2014年12月马尔代夫出现淡水危机,国家海洋局第一时间派遣专家组参与应急技术援助工作,受到马方好评。 据统计,在《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1年~2015年)框架下,国家海洋局启动实施了70余个海洋科技合作项目,参与国家19个,不断推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16年,国家海洋局召开首届中日韩海洋科学合作研讨会和第四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成功举办黄岛论坛和厦门国际海洋周,并在联委会、管委会、研讨会等机制性会议的推动下,积极履行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签署的海洋合作协议,确定20余个具体合作项目。同时,《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6年~2020年)》获批,成为新时期指导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海洋合作的纲领性文件。

大国海洋合作成效显著 大国海洋合作,历来是我国推进海洋领域国际合作的重点。 4月6日,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元首会见在那里上演。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短短的一天时间,两国元首数次见面,达成多项重要共识,掀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 近4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但一直向前。这其中,海洋合作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推动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不断发展。 2016年9月,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率团赴美出席“我们的海洋”第三次大会。在与时任美国副国务卿诺维莉以及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局长苏利文的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在过去的37年,中美海洋与渔业科学联合工作组为推动双方在海洋酸化、极地科学和海洋生物资源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年,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王宏与诺维莉共同主持了“保护海洋”对口磋商,就五大议题达成共识,确定了中美防治海洋垃圾伙伴城市项目和海洋保护区项目,其中8项海洋合作成果列入对话成果清单,并签署了《中美海洋与渔业科技合作框架计划(2016年~2020年)》。 “可以说,‘保护海洋’特别会议彰显了中美两国在海洋保护领域加强交流合作的良好意愿和积极行动,对促进全球海洋事务的交流合作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在中美第八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保护海洋”对口磋商中,王宏这样评价说。 除了美国,我国与欧洲国家海洋领域合作得到进一步提升。2016年,中国与葡萄牙、丹麦(格陵兰)签署了海洋或极地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与国际海洋学院启动联合培养海洋管理硕士项目,召开中德第19届海洋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和研讨会等。2017年是“中国—欧盟蓝色年”,3月中欧举行了海洋综合管理第三次高层对话。 同时,我国以俄罗斯、丹麦(格陵兰)为支点,北极合作获得重要突破。2016年,我国开展了首轮中俄北极联合调查航次,中俄北极海洋领域合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与丹麦(格陵兰)签署了《国家海洋局与格陵兰教育、文化、研究和宗教部科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此外,2016年我国举行了首届中国澳大利亚南极和南大洋合作联委会会议和中国新西兰南极合作联委会会议,与乌拉圭签署了《南极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今年5月26日,我国与阿根廷、智利等6个国家分别签署了极地领域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动了中国极地国际合作迈向更加务实和深入的阶段。

深度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4月17日,暌违中国13年之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国际科学大会在青岛举行。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务实合作,一场西太地区的海洋科学界盛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海洋领域科学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关注。 “‘合作’是一种正式的称谓,对于中国与海委会的关系,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友谊’。双方是从合作开始相互认识与了解,但现在我们已经是真正的朋友。双方的携手努力,将有利于推动全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海委会执行秘书弗拉基米尔·拉宾宁说。 拉宾宁的话一语中的,道出了多年来中国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核心理念——开放发展、互利共赢。 自2016年以来,国家海洋局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和谐、和平和合作的世界海洋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方面,继续组织专家深度参与相关国际谈判,如联合国国家管辖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问题国际协定磋商、联合国全球海洋评估经常性程序报告进程、《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海底管理局等机制框架下的谈判和磋商,积极推进南中国海海啸预警中心建设等国际合作进程,积极推进“中国方案”实施,举办了海委会西太分委会第十届国际科学大会、第11次政府间会议和参与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25周年系列活动等。 另一方面,全力推动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例如,完成全球环境基金大黄海海洋生态系项目重启工作,推动“中华白海豚关键生境保护项目”获得批准,稳妥推进“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和保护区网络化建设示范项目”进程,并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推动了相关涉海国际组织在华机构的发展。 同时,在大洋科考领域,2016年中国通过了《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这是我国深海大洋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对于提高我国深海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参与国际深海事务能力。 开放的中国,海洋领域合作的大门早已敞开。张开双臂的中国海洋人,正以更加自信的笑容、务实的姿态迎接四海宾朋,一同谈合作、促发展、谋共赢。